昨天在内部微信群围绕 ENA 进行了讨论,主要围绕一个问题:如何对ENA估值?
1、计算器估值有缺陷
在对一个项目估值的时候,人们往往会拿起计算器,仔细地计算项目的各种参数。我认为这种方式在估计下限的时候非常好用,尤其有利于在熊市去抄底一些项目,因为能够计算到各种比较有利的位置。
但是,这种计算方式无法计算人们的疯狂。
这种疯狂大多不是复杂的参数,而是一些非常简单甚至愚蠢的东西,也就是我提到过很多次的叙事经济学。
计算器的一些常见的局限:
它没有办法计算出doge为什么值1000亿;
也没有办法计算出为什么ordi、pandora、bome在开盘上涨千倍之后还有几十倍的大仓位上车机会。
我群里因为这些单币几千万或上亿的人有好几个,或许有一些运气,但如果某个人一直能踩中并拿到恐怖的大结果,那说明这个系统在某些情景之下有可取之处 - - 但弊端也很明显,比如这个系统就比较难捕捉到pendle这种需要一些精算与行业预判的百倍币,以至于错过了。
我们会发现,能用计算器算清的项目往往发展不是那么让人惊异。
比如曾让我重视的gmx,无论是产生的真实收益、还是解决的问题,在行业的地位都不错,但是市值已经停留在几亿很久了 - - 因为人们掏出计算器一划拉,就很容易去计算它的所谓估值,觉得高了或低了。
2、叙事估值有亮点
因此,如果一个项目的估值主要靠叙事、情绪、想象力,它的上限只取决于市场的合力 - - 比如,meme基本上都是叙事估值,但往往不持久,因为情绪来快,去得也快。
但如果情绪能结合一些精妙包装后的价值,则完全不同,这会让两类人都为之fomo。
比如,RNDR、TAO和其他AI赛道的项目。
我曾经讲过一句话”ai都是meme”,因为大多数AI项目,他们数据并不透明,也无法精算,但这给了它们非常大的叙事空间,仿佛ChatGPT的每一次升级,都给它们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,其实并没有。
如果用苛刻的标准去计算,那我们几乎很难从中赚钱多少钱,从这些项目中赚钱的人,大概率是那些早早参与进去,并大肆传播项目有巨大实际价值的人。
3、meme估值视角
从meme视角去解读ENA这个项目,是这样的:
投资人:币安、ok、富兰克林资本、wm等一起投资坐庄,筹码一年后解锁。
公平发行:和 $bome 一样存钱打币,但大户线性解锁。
机制:一是旁氏,即币价涨>规模大>估值高>币价涨;二是存usdt 35%超高年化起。
营销:本轮最强KOL
@CryptoHayes
和一众VC负责喊单。
当前市值15亿。
在项目估值上,我采用的meme视角或许会很让人惊讶,但这是本人投资系统不断升级的结果 - - 我的系统经过了自身和群友的检验,收益足够惊人,因此我对它颇具信心。
从meme视角看,ENA有几个优点:
一是赛道好。ENA属于算法稳定币赛道,这个赛道是币圈的圣杯 - - 如果说BTC是去中心化理想的圣杯,那么原生的稳定币就是币圈的执念。
但这件事,我们见过了无数的失败者,甚至一些垃圾项目像ampl之类,也能在一些宣传中获得一些关注,在每一轮牛市都可以发生一波先来者收割后来者的故事。
但是,最终人们会意识到,算法稳定币最重要的不是设计,而是资源与叙事:谁来组的这个局、他们的能量如何、格局如何,他们能做成什么?他们是否能够在将来将稳定币的规模不断做大,而且使用场景不断拓展,以至于将来交易所都用usde的交易对?
这不是谁都能做的,也不是随便什么时候做都可以的。
当前,时机很好。在这个luna爆雷,其他算稳有如鸡肋的时间点,在币圈牛市即将开始启的时间点,一个更加稳健但又有更疯狂收益的算法稳定币的价值就不同了——尤其是,这个新项目中的收益来自永续合约,而投资人和发起人正是永续合约的发明者
@CryptoHayes
。
当然,严格来说,这不是一个算稳。过去算稳的定义主要还是由算法支撑的,涉及各种抵押。但我觉得不要这么书呆子式计算。对于人们来说,不是由某个公司发行的,而是由智能合约生成的币圈原生稳定币,就叫算稳。
至于背后的机制,不重要。币圈不讲权威,讲叙事。 非要纠结算稳的定义,以及ENA的机制,没有太大意义。
二是高收益。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产生高收益的稳定币 - - 我知道高收益的威力,这是币圈的根基。
比特币从诞生以来,最厉害的就是财富效应,不是其它任何事情。
而稳定币也会一样,这一个不再是前人收割后人的模式,相对稳健,散户吃利息,机构做规模,机制助推旁氏壮大等等。
在收益这一点上,它的逆美债周期特性会让它迅速击败USDC、DAI等,因为美债的利息会因为降息不断降低,而大量的钱会继续追求高收益,而牛市中收益会不断放大,而风险会被无视。
至于其他算法稳定币的名字,请不要和我说起,我不想听它们的一个字。